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av,久久久这里有免费精品99,欧美人禽杂交狂配小说网

人民網
人民網

提升城鄉發展能級 打造共同富裕高地

金華婺城描繪“同心共建 幸福婺里”美好新圖景

孫武斌、胡敏霞、月映紅
2022年05月30日14:36 | 來源:金華日報
小字號

  “下山奔共富,生活更幸福”“城鄉和美、百姓歡樂”……婺城是金華的主城區、核心區,站在三江六岸放眼遠眺,水在城中,城在綠中,城水相依,人水相親,城鄉相融,百里江城風景畫卷徐徐鋪展。

  落實浙江省、金華市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相關精神,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奮楫爭先走在前列,是婺城作為主城區的政治擔當,是“扛旗爭先、奮楫趕超”的歷史使命。一年多來,婺城錨定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的目標,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為突破口,以“開局搶跑”的心態、“連續奔跑”的狀態、“奮力領跑”的姿態,匯聚起推進共同富裕的強大合力,全面提升城市和鄉村發展能級,形成共創共富發展聯盟、全國綠色小水電示范區等一批標志性成果,走出了一條具有婺城辨識度的城鄉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共同富裕新路徑。

  黨建統領共富花開正艷

  芙蓉峰下萬家燈火,芙蓉湖畔人間仙境。婺城區羅店鎮大嶺村地處金華北山山脈的半山腰處,屋舍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綿延于翠嶺之中,因其形似布達拉宮,被譽為“江南布達拉宮”,獨特的美景引得無數游客慕名而來。

  “每逢節假日及周末,來村里休閑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大嶺村黨支部書記翁健余說,旺盛的旅游人氣,帶動了民宿、農家樂、農產品銷售等鄉村經濟,村民的腰包鼓了,發展的底氣足了。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七八年前的9000元,躍升到如今的1.6萬余元。

  大嶺村是羅店鎮花海梯田黨建聯盟的核心區域,以大嶺村為核心,帶動該鎮放生塘村茶花、唐村佛手、山下曹村盆景和枇杷、新朝村花海梯田,形成一村一產業共創共富發展格局。黨建聯盟探索的“黨建+社團+旅游”模式,每年可為沿線村民增收800萬元,全力打造都市鄉村共同富裕新樣板。

  婺城區圍繞共同富裕這一主線,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目前,婺城全區已在村(社)領域構建熊貓豬豬·共創共富發展聯盟、“燕語水韻”共富鄉村聯合體、西市街“共同富裕輻射圈”等70個“共富紅盟”,實現村(社)全覆蓋,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基層治理有效,破解民生服務難題。2021年,婺城實現行政村經營性總收入同比增長45.89%,總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12萬元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全覆蓋,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數量較上一年翻一番。

  安地鎮巖頭村坐落在婺城區南山下梅溪旁,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該村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該村引進多個非遺傳承項目和藝術項目,匯聚了一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民間藝人等創客人才。經過三年運營孵化,詩畫巖頭不僅擁有了“自然流量”,同時也讓藝術項目在巖頭村“開花結果”,探索出“文化禮堂+文化產業”發展的“巖頭共富模式”。如今,村中詩畫巖頭文化產業園一期入駐的非遺文創企業就有婺州染坊、希桐琴簫館等13家。漫步村中,游客們可以觀賞到錦鯉在湖中游來游去,匠人在工坊印染剪裁,還可以體驗活字印刷、古法造紙、絲網印刷、布貼畫、剪紙、棕編等傳統手工項目。

  文旅產業引來的客流讓村民們搭上“致富快車”。僅2021年,巖頭村就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村民創富近300萬元。不少年輕人選擇回到故里,以眾籌等新模式開發“家+”個性化民宿,盤活村集體經濟,造福鄉鄰。

  婺城還積極發揮文化引領共富作用,充分解碼、保護和傳承婺文化,加強基層公共文化供給,推進“文化鄉創 藝術鄉建”,培育各類藝術鄉建的點位、基地、組織共113個,協助山區鄉鎮打造文化IP,形成沙畈“竹筍節”、羅店“枇杷節”、竹馬“茶花節”、雅畈“杜鵑花節”等特色IP,推動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奮力提升鄉村能級,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

  下山安居創富落地成景

  “哈哈……”5月24日,當記者來到婺城區蔣堂鎮移民新村一期(陽山移民小區)鄒江枚家里時,還沒進門,便聽見里面傳來陣陣歡笑聲。

  鄒江枚的房子有120多平方米,寬敞明亮,住著一家四口。愛干凈的鄒江枚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特別溫馨。

  “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在下山安居之前,鄒江枚的老家在婺城區莘畈鄉上畈村,那是一棟土坯房,陰暗潮濕。鄒江枚的丈夫許福奎偶爾會上山砍毛竹來賣,或到附近村子打點零工,一年忙到頭的收入只夠全家人日常開銷。

  因此,搬遷下山成了全家最大的心愿。得益于婺城區委、區政府“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的實施,鄒江枚一家如愿搬遷至蔣堂鎮陽山移民小區。“搬進來的第一天,我興奮得一個晚上沒有睡……”回憶起搬進新家時的心情,鄒江枚的喜悅之情依舊溢于言表。

  如今,許福奎在附近一家廠里上班,鄒江枚在家照顧孩子。“生活比之前好太多了,每天上下班騎電動自行車就夠了,出門走幾步就到菜市場,別提有多方便了。收入比之前提高不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近年來,婺城區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愿,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靈活安置、確保穩定”的原則,深入實施“下山安居創富工程”,先后開展下山脫貧、下山移民、異地搬遷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進山區百姓增收、山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帶領山區群眾齊奔共富路。

  據統計,2001年以來,婺城已累計建設7個移民新村,整村搬遷安置30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完成1.2萬余人異地安置,解決了山區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學難、就業難、就醫難、娶親難、發展難等問題,有效推進山區百姓增收、山區村集體經濟發展,使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塊婺城美好藍圖落地成景。

  既要搬得下,又要穩得住,更要富得起。婺城區多措并舉,注重就業創業引導,切實增加搬遷農戶收入。一方面,實施技能培訓扶持政策,鼓勵搬遷農戶參加各種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到市區、城鎮轉移就業。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來料加工,促進搬遷農戶在家增收。目前,婺城全區各下山移民小區已發展規模的來料加工點54家,有效地促進了搬遷農戶增收。

  在婺城區乾西鄉移民小康社區經營一家來料加工點的居民張茂勇介紹,2018年從原塔石鄉張村搬遷下來后,他就開了這個加工點。他穩扎穩打,吸引了一批社區居民就業,增加了收入。“來料加工,活簡單易上手,在家里也能做,受到居民歡迎。”張茂勇說。

  “下山安居創富,是婺城實現共同富裕的突破口。”婺城區下山安居創富辦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婺城力爭再搬遷1萬人,帶動山區群眾共同富裕,確保山區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同心共建行動整體起勢

  瑯琊鎮水竹蓬村是婺城區4個少數民族畬族村之一,也是第一批實行異地搬遷下山脫貧的行政村之一。下山前,該村原居住在沙畈鄉境內海拔1175米的竹蓬尖旁,是有名的無糧田、無通信、無電、無公路、無學校的“五無”村。

  走向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2000年,水竹蓬村完成整村下山、異地安置,全村在3個月內完成43幢新樓房建設,村民住進新居,圓了下山夢。為幫助村民致富、村集體增收,婺城區委統戰部主動協調人社、民政、婦聯等部門,構建精準化的脫貧協作體系,開發畬族村特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從“輸血”向“造血”轉變。一方面,積極為水竹蓬村爭取上級貼息貸款助推來料加工產業發展,為村民創收近30萬元。通過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入股區級“消薄”項目,村集體每年增收15萬余元。另一方面,指導該村結合搬遷舊址設計多條富有自然生態的畬族特色旅游路線,因地制宜建成300畝紅豆杉基地,開發有機茶等特色農產品,每年增收近20萬元。2021年,水竹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婺城全區平均水平。2022年5月,水竹蓬村獲評金華市“八婺紅石榴·最美集體”。

  婺城區還啟動鄉賢回歸工程,吸引一大批在外鄉賢回歸家鄉投資創業,并鼓勵各鄉鎮積極成立鄉賢會,“引”回在外鄉賢,助力鄉村共富、公共服務、基層治理等,為實現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

  2016年,婺城區蔣堂鎮洪村鄉賢自發成立首個農村教育獎學金基金會,以“傳遞愛心,點燃夢想”為理念,資助獎勵村里品學兼優的學生,截至目前,洪村教育獎學金已發放五期,共55000元,幫助村里35名優秀學子圓了求學夢。

  婺城區委統戰部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積極開展“千名鄉賢助共富”行動,深入推進“兩進兩回”,完善基層新鄉賢組織建設,到2022年年底實現鄉級鄉賢聯誼組織全覆蓋,不斷健全鄉賢助共富長效機制,實施“1+5+9+N”行動,助力婺城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

  除了“千名鄉賢助共富”行動,2022年,婺城還開展“同心共建 幸福婺里”結對、“鄉鎮共建強基”“百團聯百村”等活動,全域實施市場主體“擴面”“賦能”“培育”“清虛”“涵養”行動,帶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整體成勢,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婺城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婺城將精準對標省委、市委工作部署,緊扣區委‘1483’發展戰略,加快五大行動方案落地落實,堅決干、干到底,奮力打造標志性成果。”婺城區委社建委負責人介紹,將實施推動干部共育、組織共建、產業共興、鄉村共富、服務共享、文化共榮、美麗共創、治理共促八大舉措,努力實現到2022年年底,全區城鄉收入比進一步縮小;全區被結對鄉鎮新增產業項目7個以上,所轄村村均經營性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全區結對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均達到30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增長率高于全區平均水平。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